找回乡村的魅力

[复制链接]
查看: 2034|回复: 0

1579

主题

264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1:3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回乡村的魅力|美丽乡村建设|苹果|农业部_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7-12-17/doc-ifyptfcn1294622.shtml

    魏玉栋 1970年生,山东人,历任农业部机关刊《农村工作通讯》常务副主编、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召集人。

    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村民在环境优美的公园内散步。新华社发(张震摄)

    黑龙江牡丹江雪乡开启“旺季模式” 雪乡人吃上“生态饭”。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江苏省扬中市新农村美景,收获的时节,稻菽飘香。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到新时代提出的重大部署,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打造一个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宜居、富民、和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与每个人都有关,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近年来,人们对“美丽乡村”的认识不断深化。首先,浙江安吉等地的开创性探索,为“美丽乡村”在全国的推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2003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2008年,安吉县在全国首次提出“美丽乡村”。2012年9月,安徽省做出了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同年,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海南等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提到“美丽乡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第一次提到“美丽乡村”,为“美丽乡村”在全国的推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尽管是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角度说的,但依然具有非常强的导向作用。随后,农业部创建活动的开展,为“美丽乡村”在全国的推开打开了关键的行动闸门。2013年2月,农业部出台《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率先启动了全国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制定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推出了1100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受到了万千农民群众的欢迎。
    当“美丽乡村”逐渐成为社会热词,美丽乡村建设也陆续在各地开展起来。作为美丽乡村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一定的“热”无疑是我们想看到的,可是出现的一些偏颇怪象让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
    有些村庄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它们经过多少代人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地建设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它的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对这样的规律,一定要抱有敬畏之心。以前,有一个地方路边的横幅上曾写着:大拆大建大发展,小拆小建小发展,不拆不建不发展。事实上,大拆大建是一种典型的“反规律”做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价格的增长很快,但是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并没有享受到这种溢价带来的效益。对农民的补偿是按照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多少倍来计算的。这二三十年间,土地的拍卖价增加了几十倍,但土地平均年产值却没增加几倍。两者相比较下来,就能看出失地农民失去了到底有多少。有的地方,外来资本把整个村盘下来,在村外面或异地建几幢楼,把农民全部搬走,美其名曰“村庄整理”。这样做,如果很好地照顾到了农民的利益,尤其是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长期收入问题,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地方把村子建成了城市小区,完全不考虑农村的风土人情,不顾及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需要。最怕的是,“美丽乡村”成为外来资本强取豪夺农民正当利益的新借口,让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须知,土地才是农民最重要,也是最后的资本。
    乡村的底色是自然,然而美丽乡村建设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色差、甚至色变。譬如“水泥思维”,很多城市底下基本成了一块水泥板,水气的上下通道被隔断了,这已引发了城市内涝等许多问题,而这样的现象正向农村地区蔓延。一些地方对沟、塘、水道的处理,基本采用三面硬化的“三面光”处理方式。我见过一条30来公里的河,“三面光”工程花费了1800万元。农村的河本来有水、有草,有鱼、有鸟,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并与周边的民居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现在,一些农村地区的河水被污染,人们不敢靠近,更不能亲近。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因为村里要搞美丽乡村建设,家门前已有30年树龄的梧桐树被砍了。他纳闷了,砍树与美丽乡村建设有啥关系?当地干部答复他:梧桐树非绿化树种。《诗经》大雅的“卷阿”里,就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句子。如此“佼佼之木”,一句“非绿化树种”就砍掉了。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这是美丽乡村事业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谁是美丽乡村的主人?应该是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农民群众。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北方出现了很多徽派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又以文化为土壤,再美的建筑离开了文化的土壤,就成了没有根的东西。村庄的建设,尤其是民居的改造、提升,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不能搞拿来主义。所谓“传统”,是相对于一个特定地域而言的,离开了一定地域,传统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建筑一定是依托在特定地域和人文环境里“生长”起来的,才会呈现出特定气质和布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色”。从村镇形成的普遍规律上来说,建筑的丰富性是最重要的特征。到处建徽派建筑,也丢掉了“美丽”的本意。
    此外,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存在或多或少“马太效应”,财政资源过多向强村、明星村集中,这样一来强村愈强,弱村愈弱。事实上,只有真正理解了“美丽乡村”这四个字,就会避免这种现象产生。
让乡村回归真实
    乡村本来是美的,只不过是我们把它的“美”丢在了发展的路上。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把它捡回来,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去处,而不是落后、脏乱差的代名词。
    如何重拾乡村的美,应该讲“理”:自然机理、生态治理、科学管理。
    自然肌理是村庄的生命年轮,要尽量不去破坏它。村庄是农耕文化的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怀的家园。在上百年、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村落都有体现着当地社会风土人情的建筑艺术、空间格局,反映着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就形成了村庄的自然机理。一个个村庄都是活着的生命体,自然肌理就是它的骨骼。对这种经百年岁月“生长”出来的东西,我们需要敬畏。
    生态治理是建设的重要理念,要注意运用与坚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可以用“两个头”来判断:一是村民们的眉头,看他们是不是笑了,是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笑,二是看游客的镜头,看他们对着哪儿拍了,拍了多少。乡村游“游”什么,就是“游”感觉。
    科学管理是经营美丽乡村的法宝,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当前,发展快的地区已经由“建设美丽”推进到了“经营美丽”的阶段。这是一个新的阶段,要做好就要有个管理的问题,这种管理必须是科学管理。
    建设的美丽乡村,肯定不是陶渊明笔下那位武陵渔人看到那种纯原生状态的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应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努力使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终身教授、德国巴伐利亚农村发展局前局长Holge Magel提出了“城乡等值化”。什么是城乡等值化?就是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但等值”的目标,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这一计划自五六十年前在巴伐利亚州开始实施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在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城乡等值化确立的核心思想是:让农民在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待遇等生活质量方面与城市形态不同类,但可以达到等值。
    基于这种成功模式,我认为在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使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生产生态产品,打造生态品牌。运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生态的环境,生产生态的产品,是美丽乡村实现产业带动的核心。优质来源于生态,价值来源于生态,美丽也来源于生态,美丽乡村的产业首先要打好生态牌。甘肃庆阳有一个苹果合作社,合作社不大,就种着几十亩苹果,可是它的苹果是按个儿卖的,500元一个,让人好奇。其实成功的秘诀就在,一是宣传“SOD奶蜜苹果”的概念,二是重视品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细节上的处理。这个小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品牌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一定只有大企业、大产品才去做品牌,一个小的农场、一个小的农产品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品牌,同样可以靠品牌去发展。
    保持历史风貌,提升文化创意。乡村的美贵在“真实”二字。具体而言,既包括风貌的真实,又包括生活的真实,还包括文化的真实。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绿化美化、涂脂抹粉的层面,要充分挖掘民族风情、习俗礼仪、地方曲艺、民间工艺、历史典故、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内涵,把当地传统文化挖掘好、打造好、传承好。美丽乡村建设要触及灵魂。最容易失落、却最容易让我们牵挂的就是文化。其实文化与我们并不遥远,它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渗入了身体的血脉。乡村文创就是把当地或特定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加工,通过创意的手段,让人意想不到地导入到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旅游、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全过程。乡村建设的文化创意的最大魅力,就是能让普通的一个农村社区或普通的一个农场有了令人惊奇的地方,有更高的品位,有自己的特点,从而能去做休闲旅游,人们记得住、喜欢去。
    传承文化特色,实现人文美。至少要传统得以传承、村风和谐文明、文化特色鲜明,居民的灵魂都有安放之处。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当然之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内容。反过来,人文美了,可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成为美丽乡村的名片。强调“人文美”,是为了传承。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美丽乡村,它的“美”是最真实的美;是更受青睐的美,也是最有特点的美。
    美丽乡村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相反。乡村与城市的区别,看似是建筑、设施、服务上的区别,实际上主要还是生活理念、生活追求、生活方式上的区别。只不过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到了建筑上的不同。乡村建筑充分考虑到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区域内的人,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甚至审美情趣,充分满足他们居住、使用的需要。因此,村镇建筑是建来用的,不是建来观赏的,里面有活生生的生活,有活态的文化存在。所以,村庄能体现一个地域的人文性格、形成一个地域的人文氛围。其实,乡村的生活完全可以比城市更幸福——这是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给出的答案。
基本实现“美丽乡村”梦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顺应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选择,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建设“有根的美丽乡村”,我们从一开始在全国推开美丽乡村就提出一定要尊重农民,注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美丽乡村本身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探索,所以绝对不能搞一刀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一次历时长、投入大、覆盖广、影响深的全面攻坚战,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广泛参与并形成合力,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合作共建机制。政府重点做好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其他的该交给农民的交给农民,该交给企业的交给企业,该交给社会的交给社会。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把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真正激发出来。这些方面都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显然,美丽乡村还不完美,但其现实意义已经凸显出来。美丽乡村一定能因其对乡村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乡村史上留下痕迹。
    在新时代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需要创新推进,可从“三农”三要素“资金、土地、农民”作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资金主要有三块,应该如何利用?首先要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出台更多、更优惠、更全面的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调动农民资金参与力度的同时,激发社会资金支持力度。
    我们通常说,农村有“三块地”: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种说法虽然不全面,但有一定代表性。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要确保:第一,“农村集体所有”不能改变;第二,“农地农用”的用途不能改变;第三,农民的基本权益不能损害。最近几年,围绕“三块地”持续进行探索性改革,释放了许多利好。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关键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应考虑两方面问题:第一,如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如何把劳动力培育成爱家乡、会技术、懂市场、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日本的美丽乡村建设叫“造村运动”,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他们非常注重尊重和体现民意,着力培养农民的自主与自立。运动中,农民是行动的主体,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钱包办,不指定生产品种,不统一发放资金,而是在政策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切行动由各社区、村镇自己掌握,这就使各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放弃了依赖思想,主要依靠自我奋斗。在总结造村运动的经验时,他们有一条就是造村运动不是简单的“造物”运动,更重要的是“造人”运动。人的提升才是最终目的。第二,“新农民”如何导入、如何发挥独特作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农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外面发展得比较好,有经验、有技术、有资金、有资源,已经不是农民的村民,如何让他们回到家乡支持家乡的建设。另一类就是有乡村情结、愿意到乡村生活、创业的市民。如何做好他们的引导和服务,让这两类“新农民”融入乡村,成为新乡贤,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有一个大的系统性的良好环境。
    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小康”“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强国战略的“全面性”特征。基于这一点,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更加强调普惠制、强调所有村庄的共建共享、强调所有农村居民的获得感,而不是再去“造盆景”、做样子了。
    新时代里,应当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扩大乡村试点,逐步过渡到全部推进。今后3年的美丽乡村试点,应集中探索普通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的经验和模式,而不是像部分地区在第一阶段时把精力、物力、财力用在了“立花瓶”“造盆景”上。在已经是美丽乡村的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没有意义的,只会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影响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扩大试点乡村的范围,让更多的乡村参与进来。
    扩大创建内容,逐步过渡到全面推进。囿于各地条件的不同、各地财力的不同,尤其是对“美丽乡村”这四个字认识的不同,就全国而言,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五花八门。尽管在2015年6月1日就实施了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但相关规定并没有在各地得到全部执行。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各地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的20字总要求,对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8个部分,对当地的建设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该补充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该提升的提升,逐步实现涵盖乡村各个方面的全面创建。
    通过扩大村民共享,逐步过渡到全体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充分不平衡还体现在试点村的内部。一些地方由政府出钱对村民民居进行了改造,部分试点村只改造村头或主要街道两旁,修路绿化也是只管大路不管小巷。这就直接造成了同一个村里的居民的获得感是不一样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造成新的不公平。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考虑全体村民的共建共享,尽量做到不让一户、一个人遗漏。美丽乡村一定是属于全体村民的美丽乡村,而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美丽乡村。
    “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曾经指出,“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3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的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复兴,一定首先是乡村的复兴。晏阳初曾经说过,乡村建设的使命之伟大,绝不是少数人干得了的,也绝不是多数人各干各的能成功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大家“农民化”参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 转播 分享 打赏0人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