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室建筑的文化之美,是红色文学经典中又一迷人的艺术魅力。但在今天城市化、现代化交响合奏的乐曲中,历史建筑,尤其是并不太受保护的普通民居建筑,在历史潮流的冲刷中,正在迅速消泯而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绝响。红色经典中却为我们保存了一些历史的里巷旧影和民居存照。首先来看看红色经典中益阳山乡的一座民居建筑:“邓秀梅远远望去,看见一座竹木稀疏的翡青的小山下有个坐北朝南,六缝五间的瓦舍,左右两翼,有整齐的横屋,还有几间作为杂屋的偏梢子。石灰垛子墙,映在金灿灿的朝阳里,显得格外的耀眼”“走近禾场,邓秀梅看见,这所屋宇的大门两边,还有两张耳门子,右边耳门的门楣上题着‘竹苞’,左边门上是‘松茂’二字……进了门头子,里边是个小小的地坪……麻石铺成的阶矶,整齐而平坦。阶矶的两端,通到两边的横屋,是两张一模一样的月洞门,左门楣上题着‘履中’,右门楣上写着‘蹈和’,都是毛笔书写的端端正正的楷书。”这正是那个时代及以前益阳山乡的典型民居建筑。这类民居的院子大门的两边墙上,常常装饰性地挖出两个对称的小门洞,叫做“耳门子”,像头两边的耳朵。凡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房子大多盖成中间是正屋,两头与厢房连接的样式。对着正屋的是一道院墙,院墙的中间是院门,走进院门就可以看到一个被房子和院墙围着的地坪。与正屋两相连的“横屋”即是厢房。人们从“竹苞”、“松茂”的题字,显示出山乡农民的居室与山间松竹相依相偎的幽雅环境;从“履中”与“蹈和”的题写,又可以看出房舍过去的主人是一个有儒家文化修养的乡村绅士,并体现出他讲究中庸与和谐的文化追求。当然,贫苦农民家的房子并没有这样气派和讲究,如作品中王菊生家的房屋就只有一正一横,没有形成院落。但是,从它正屋与横屋相连的架构中,仍然可以看出益阳乡村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