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zhu 发表于 2024-9-20 22:07:43

豚草

本帖最后由 banzhu 于 2024-9-20 22:15 编辑

豚草是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豚草茎直立,上部有圆锥状分枝,有棱;下部叶对生,具短叶柄,上部叶互生,无柄,羽状分裂;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总苞宽半球形或碟形,总苞片全部结合;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8-9月;果期9-10月。豚草原产北美洲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沙漠地区,现已扩散至美洲、亚洲、大洋洲和大西洋众多岛屿,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豚草喜光、短日照、耐干旱、不择土壤、适应性强。豚草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
豚草被列为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其产生的花粉是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致病源。豚草的茎和叶释放的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生态可塑性,破坏本土生物多样性,造成农业减产。 豚草可作为土壤修复工具种,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防治方式

机械防除
农田中的豚草可通过秋耕和春耙进行。秋耕把种子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下,豚草种子就不能萌发。春季当大量出苗时进行春耙,可消灭大部分豚草幼苗。
化学防除
采用常规的化学方法防除。虽短时间内见效快,但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无选择的大面积滥用除草剂造成环境污染、残毒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生物防治
可从北美引进豚草条纹叶甲(Zygogramma suturalis F.),大量繁殖使其蚕食田间的豚草。这种昆虫的特点是:专食性特别强,只吃普通豚草和多年生豚草,且生活史与豚草同步,中国引进后经驯化和安全测试,在释放点防除效果很好,但仍需在广泛的豚草分布区进行安全性及种群稳定性的深入研究。豚草卷蛾原产北美,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该虫的寄主为普通豚草、三裂叶豚草、银胶菊及一种苍耳。中国从澳大利亚引进该种,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卷娥可在北方安全越冬,野外自然条件下,豚草卷峨易维持较高的种群数量,用于豚草防除效果较好。但7-8月份多雨天气特别是暴雨后卷蛾成虫死亡率很高,且易受赤眼峰的袭击。
利用真菌防治豚草 在豚草的天敌中,有一些使原草生病的真菌生物,如白锈菌(Albugo tragopogortis)可以控制豚草的种群规模,田间条件下染病的豚草生物量减少1/10左右,每株种子产量降低95%-100%,种子干粒重从3.16g降为2.28g。
控制方法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曾利用从北美引进的豚草卷蛾在湖南取得了良好效果,直接使用叶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2)苯达松、虎威、克芜综、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
(3)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于1989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两侧建立了200h㎡的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所选取的替代植物包括紫穗槐、沙棘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取得良好的效果。
豚草可以通过下列的特征鉴别:草本,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治理原则
豚草大面积泛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咄咄逼人的入侵态势,专家呼吁,当前加大力度防治豚草刻不容缓。豚草能够在一地迅速形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养料和水分,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亡。
据悉,在20个世纪80年代,江西曾在全省各县区进行除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时只是用化学和人工拔除的方法处理豚草,在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的豚草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前苏联豚草专家柯瓦诺夫曾指出:“中国如不抓紧豚草防治,后果将不可收拾。”
在防治的方法方面,植物也讲究优胜劣汰。在防治的方法上,化学方法见效快,但污染严重,专家建议采用生物法防治豚草。据了解,豚草的生长特点是“见缝插针”,只要有空地就会被它迅速占领。专家建议应结合城市绿化,选用有竞争力强的植物对豚草进行“围追堵截”,占领城市空地,只要在豚草易生区种植生存竞争力比它更强的洋生姜等经济植物予以防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理方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