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缩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原依次为白杯盘菌、白井地杖菌、肉阜状杯盘菌。该病主要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孢子侵入雌花,寄生于桑果内,产生大量菌丝,果肉肿胀,呈乳白色。桑葚菌核病在中国蚕区分布广泛,四川、江苏、辽宁、浙江、安徽和台湾等地均有发生。该病病势猛,流行频率高,极易扩大传染,并有连年暴发的特点,对桑树特别是果用桑树的危害非常大,如不及时防治,严重的可导致桑园颗粒无收,给桑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桑葚菌核病的防治需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
农业防治
品种选择:选择中晚熟品种,果桑花期与菌核病子囊盘孢子发育错开。若鲜食用,可少量栽植早熟品种大10。若加工用,可选择迟熟品种嘉陵30号。不同品种要分区栽植,不宜混栽。
地势选择: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势较高,向阳,通风透光,便机械耕作的地块建园。桑园周围不要有杂树等。
栽植密度:栽植规格以8×4,每亩栽200株为宜,养成中干树型。做到枝条与枝条之间保持一定间隔,有利通风透光和机械耕作。栽植过密需抽株抽行。
开沟降湿:果桑园内外沟系畅通,保证雨停园干,无积水,降低园内湿度,减少病菌的繁殖机会。
施肥原则:春季采果结束后,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配施适量的猪粪、鸡粪等农家肥。入冬后至发芽前,施肥以复合肥为主,适量增加磷肥、钾肥。
翻耕清园:果桑桑园以净作为主。在桑果园建立早期,除油菜、豆类外,可间作一些低干作物,但后期不宜间作任何作物。采果结束后,结合施肥,用机械或人工的办法对土壤进行第一次翻耕。在冬季结合桑树冬管再进行第二次翻耕,不留死角。每次翻耕都要除去桑园及周围杂草、落叶。及时烧毁,埋压菌核。早期发现白果病,采用摘除白果,集中处理。病果多时,可组织专业队伍摘除病果,统一深埋处理。
物理防治覆膜:准确把握覆膜时机。因气候差异,南充果桑一般在3月上旬至下旬开始开花。在果桑开花前,即3月上旬用地膜满园全覆盖,切断子囊孢子传播途径。同时可以防治杂草滋生,增加地温,提早桑果上市时间。灯光诱杀:在果桑桑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物理器械,诱杀葚瘿蚊。
化学防治重点是准确把握防治时机。在果桑开花前后,主要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树体。用药时一定要周到、细致,做到顶上枝条与下部枝条、叶片与桑花、叶片正面与反面、树上与地面都要均匀喷洒。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交替使用。每隔7天1次,共喷2—3次。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务必购买正厂正品药物,保证药品质量。
防治措施:
1. 清园、翻耕:当年发现白果后应采取清除病果、果园翻耕等措施。采果结束后,结合施肥,对果桑园深翻,在冬季和第二年春季施肥时再深翻一次,翻耕深度为20厘米以上。特别是春季深翻很重要。
2. 覆盖地膜:土壤化冻后覆盖地膜,也就是真菌孢子传播前用农用塑料地膜覆盖桑园地表,避免其侵染。
3. 药剂防治:从果桑萌芽开始,每隔约5天喷1次,连续喷药4-6次,用70%甲基托布津、或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800-1000倍液、异菌脲1000-1500倍液对果桑枝干、叶、果和地表全面喷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