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总体要求、工艺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与维护等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及与生活污水性质相近的其它污水处理
工程,可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
维护的技术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50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规范》
GB50040《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6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7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3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3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GBJ87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141《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13663《给水用聚乙烯(PE) 管材》
CJJ1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60《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HJ/T15《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HJ/T96《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101《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I03《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354《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HJ/T35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
H/T377《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
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 -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
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按照污水流
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3.2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指污水在基质层表面以上,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3.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指污水在基质层表面以下,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3.4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cal su 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and
指污水垂直通过池体中基质层的人工湿地。
本帖最后由 banzhu 于 2024-2-21 18:29 编辑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的构成;
基质:提供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
植物:高等维管束植物。
微生物、微型生物:植物根系周围的区系微生物、基质表面生物膜及周边的微生物。
污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填料层的人工湿地,
分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两种。
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间歇进水运行方式;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连续进水运行方式。
二、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是--个化学、物理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过程。其化学处理过程是氧化分解,物理处理过程是过滤和吸附,生物处理过程是吸收利用和分解。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所针对的污染物(环境影响主力因子)主要为氮、磷、悬浮物(SS)、有机物(BOD、COD)、重金属等。
悬浮物的去除
●污水中的悬浮物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和病原菌等,因此去除悬浮物可以提高污水的去除率。
●悬浮物(SS)的去除主要通过基质的过滤、污泥沉淀及根系附着来完成。
●为防止在进水口附近发生堵塞,进水前应设置预处理以降低总固体浓度,一般设置沉淀池即可。
有机物的去除
微生物在具有巨大比表面积的土壤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当污水流经土壤颗粒表面时,不溶性的有机物通过基质的沉淀、过滤和吸附作用被截留,然
后被微小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最终被异养微生物转化为微生物体、C02、甲烷和水、无机氮、无机磷。
氮、磷的去除
污水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其去除途径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
淀、挥发、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污水中的磷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其去除途径主要包括微生物同化、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及污泥沉淀。工程实际及理论研究均表明,污水中磷的去除是以基质吸附及污泥沉淀为主。
重金属的去除
金属离子去除机理主要有:植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土壤胶体颗粒的吸附、悬浮颗粒的过滤和沉淀,人工湿地对污水中重金属去除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基质等组成成分共同起作用的。
四、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运行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启动一般要经历5个阶段:
●系统调试阶段
●植物复活阶段
●根系发展不稳定阶段
●植物生长成熟阶段
●处理效果良好的稳定成熟阶段
在启动阶段,芦苇等植物栽种后即须充水。初期可将水位控制在地面下25mm左右处。按设计流量运行3个月后,将水位.降低至距床底0.2m处,以促进芦苇等植物根系向深部发展。待根系深入到床底后,再将水位调节至地表下0. 2m处开始正常运.行。
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后,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年际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稳定。
人工湿地系统从启动到成熟一般需2年时间。对设计合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在进水水质及水量变化不大时,一旦进入稳定成熟期,系统可自流运行,无须任何动力设备,也无须更多的维护。湿地中的植物般可于冬季干枯时定期收割。
五、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异常问题
1、温度问题
低温时生物活性下降和植物的死亡。
对于表面流和垂直流湿地,低温时表面会结冰,冰层覆盖不仅阻碍了大气的复氧过程,使生化水平降低,而且冰层的存在减少了有效水深,从而缩短了停留时间,进而对处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低温会导致处理效果的显著降低。
2、占地面积问题
人工湿地净化的机理与特点使其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较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一般认为大约是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2~3倍左右。而当今,土地资源对于很
多城市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这就为应用该技术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3、出水污染物浓度回升问题
水生植物生长周期较短和补给水源水质等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植株的衰竭和腐烂,腐烂的茎、叶容易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河床上升、底泥增多,其中释放出的有
机物、氨氮等导致水体污染物回升,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解决办法:及时收割调控,并将茎和叶移出水体,以便有效削减氮、磷并培育维护良好生态系统和促进健康水体的形成。
4、堵塞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湿地中的微生物也相应繁殖,再加上植物的腐败,若维护不当,很容易产生淤积、阻塞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水的流速,而且会影响水的复氧,从而影响到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到处理效果。
解决办法为:选择适当的填料,最好是多孔、质轻、不易板结的材质,采用合适的操作工艺,可以通过一定的间歇进水来恢复湿地的渗透速率,选择适当的植物密度并及时维护。
小结
●根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人工湿地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工艺运行异常问题有温度问题、占地面积问题、出水污染物浓度回升问题、堵塞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