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上)主讲人:陈锡文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键词】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 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 城镇化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文化振兴 “三权分置”【内容简介】本讲主要讲解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验和贡献,提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最初是农民的自主自发行为,但党对农民的创造始终高度关注,不断对其进行总结、提炼和完善,并把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提升为政策进行推广。【大纲】一、农村改革的历程、经验和贡献二、为什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的历程大家下午好,这个很高兴能到这个班上跟大家探讨一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我想今年有个很大的特点,对农业农村来讲,第一个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第二个就是去年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在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么我想围绕这两个主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做参考。一个我想这个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可以说我们自从建国开始,一直是在探索,接近60年的时间。这个从起点大家能看到,就是我们到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前,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七届二中全会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大家都是了解的,但其中也讲到了我们国家建国以后,他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出了要使中国尽快的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现代化这个概念,通常来说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提出来这么一个概念。那么通常国际上实际上经常讲的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其实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大概的内容差不多。所以建国之前我们就已经提出了要使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个过程。那么从建国以后,我们就开始探索这条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探索应该说比较艰辛,也比较曲折,有过很多错误,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么大家都知道,建国之时,正好我们国家在老解放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随着这个我们建国以后的第一部法律颁布,我们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那部法律开始,新解放区也开始实行土地改革。那么一直到1952年的年底,这个新老解放区,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在大陆这块土地上除了西藏之外,就基本上都完成了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当然就满足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夙愿,耕者有其田,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土改之后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特别是在粮食供给的保障方面,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我们1952年粮食产量就已经明显得超过了建国之前。建国前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的。历史最高产量是1936年,因为1937年就爆发抗日战争了,此后一直处在战争环境之中,粮食产量是比1936年是略有下降。1936年的时候,我们的粮食产量是大约3000亿斤,国民党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统计资料。我曾经问过当初这个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的一些官员,我问他们当初粮产量里面是怎么个统计法的,也很有意思,他说当时帮助统计粮产量的主力人员,是邮局的乡邮员,每个乡村的邮递员他跑一条线路,长年累月都这么跑,统计也是凭他自己的估计,所以很粗。一般来说就是哪样作物,你这一下跑下来看这个播种面积和去年相比是增了多少,他增一层,一层有10%。产量涨了多少也是一层,大概就这么个样子统计。那么统计下来,就1936年量产量最高是3000亿斤。但是由于不断的战争、灾荒等原因,到1949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大概是1936年的百分之75.4,大概就是3/4的样子,2300亿斤左右。那么到了1952年粮产就已经超过1936年水平,大概是3200亿斤。所以可见这个土地改革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在整个土改之前,就是新老解放区都算在一起。土改过程中国家有关方面做了一些测算,当时测算的结果,我们的土地分布大概是这样一种情况。大概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要占到整个农村土地的52%,在农村中大约有30%左右的农民是赤贫的,完全没有土地,他的土地都是租赁来,大约还有20%左右的农民自己有一定的土地,但是不够,所以也需要租赁一部分,就我们讲的佃农和半佃农,大概要占到整个农户比例的百分之五十二三,那么他们拥有的土地就非常少。那么地主、富农家庭生活要好的多了,所以他的人口要占到整个农村的百分之九,但是它占有的土地面积是全国的52%。那么土地改革这一看就能很清楚,自耕农基本没有碰他的地,就是把地主、富农的那部分土地,他9%的人口占有52%的土地,多余的那块要拿出来,那么这样就要拿出来40%多的地,拿过来之后就补充给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大概是这么一个格局。那么拿出这部分土地,52%的土地,过去这部分土地的地租大约是700亿斤左右。那么土改之后,农民就不必交这份地租了,但是农业税他就要交。所以正是这样一种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改革之后很块就会发现,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贫苦农民,他缺乏资金,缺乏劳力。如果再有点天灾人祸,那么你分给他的这块地他就保不住。大家看我们这个的1950年通过的这个土地改革法,那是清楚的,第一次实行土地的农民所有,实际上就是私有。第二跟历史上一样,是允许土地所有权是买卖。所以土改之后很快就发现这种情况,但单量不多,但是已经出现有一部分农民就保不住他自家这块地,于是就出现了土地买卖,于是也就引起了中央的警惕。因为我们历史上从秦以后一直到土改以前,农村都是土地私有制,但是从来土地私有制,实际上这是一部分农民的私有制,一部分农民是没有地的,我刚才讲到,有50%以上的农民是缺地少地的。那么这种经济结构,他一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果无地少地的农民太多,如果地租太重,那么就不断地引起农民揭竿而起。所以这2000多年土地私有制,实际上就一直伴随着土地的均分和土地的兼并这样一个轮回。农民这个起义爆发之后,或者是建立了新的政权,或者是被镇压下去了,但对统治者都是一个警告,就觉得这样的土地分配制度是不合理的。于是都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去实现土地的均分。但是均分之后,就是允许买卖的,那么过不了多久,他就又会逐渐的兼并。所以实际上土地的兼并和土地的均分在我们这2000多年上,一直是在上演着历史轮回。共产党手里能不能终止这种现象,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考验。实际上最开始的所谓合作化运动,一直过渡到人民公社制度和这个认识是有关系的。就在我们党的手上,停止土地的兼并现象。那么这条应该说是做到的,从制度上讲到现在,从建国开始搞了合作化之后,一直到现在没有再出现过土地被兼并的现象。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根基。农村改革的突破当然之所以要把这个农业的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制度搞得这么严密,我想也有它的客观原因。一个就是我们建国以后学了苏联,学了苏联的所谓计划经济。那么从农民也就是各个生产队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收了之后你能留多少,卖给国家多少,乃至国家的价格是多少,都有我们的计划来决定,严密的计划经济制度,造成了农村这样一种经营体制。而另外一个方面很重要,就是建国初期,你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粮食是不够吃的。尽管到了1932年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3200亿斤,但是建国的时候总人口是54000万人,大概在城镇居民中将近有8000万人,当时4800多万是农民,城市居民大概是7000多人。那么土改以后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这个是以前没想到。第一个就是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又免除了地租。于是大量的农民过去是糠菜半年粮这么过来,没吃饱。自己有了粮,很多人家庭就是那我就自己多吃一口,一共就这么多粮,你多吃一口,就少一大截。第二个,我刚才讲到地主富农家52%的土地,其中富农有一部分地是他自己耕种的。地主的土地都是租给农民,富农也有一部分土地租出去。另外我们农村历来到建国初期,大概有6%到7%的土地,是那个时候也叫公有的土地。那就是庙产的,池塘的产业,农村私塾小学的产业等等。在他也叫公田,这部分公田也都是由农民佃农耕种的。那么很重要的就是叫你把将近一半的土地是租出去了。那么7%的地主和富农是要收地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主、富农当时在农村的一个功能,它起了粮食的归集作用,从一家一户分分散很细小的农民家里去收地租,最后把这部分粮食归集到地主、富农家里。这样粮商到农村去收购粮食就比较方便。地主富农没有了,所以在农村基层,谁上小农户去归集粮食,这个当时是一个问题,农民家里你说一家一户有点余粮也有限,几十斤、一二百斤,他说声不着急,他今天不卖他就不卖,一放放在那里。那市场上城里人等着吃的。那么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制度,这样一种状况,实际上就逼出了从1953年开始,搞粮食的统购统销,最后在逐步逐步扩大。那么陈云同志将当年粮食的统购统销是讲过的,他说我是前头挑着一副担子,前头是黄色炸药,后头是一黑色炸药,哪个炸了都不得了。因为城里人们没有吃的也不行,但是要跟农民强制收他的粮食,而且不能按市价,因为要按市价,这事就好办了。问题是统购统销就是要不按市价向农民要粮食,因为什么?大家看土地改革法很重要的一条,就通过土地改革,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以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所以这统购统销制度不仅有一个归集粮食,尽量收上来,还有一大功能就是要把农业中的经济剩余转移到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中,所以他必须适用低价。那么当初我们为了搞建设,援助很少,苏联有一些单量是很有限的。那么你要保证工业化的资金从哪里来?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剩余用在建设上。那么从城里你就可以看到,这个必须实行低的工资制度,低的福利制度,这样才可能把更多的利润是用来搞积累。但低的工资制度低的福利制度,你要保证她的基本生活,那么必须要有一个低的原料价格制度。所以农产品当然就首当其冲,你必须把农价压低了,那么你才可能有低工资,能让城镇居民过正常的生活。所以正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当初的工业化战略,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靠自己,那这个历史重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农民头上,所以要低价向农民归集粮食。所以刚才陈云讲,他说我挑的这副担子前头是黄色炸药后头是黑色炸药,收不上粮食,城里人饿肚子要出事,收上来粮食价格又不能高,那农民要打我们的扁担,怎么办?讲了半天就是实行统一收购制度,后来叫计划收购制度。那么就规定,你不许卖给别人,你必须卖给国家。卖给国家,这个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那农民当然就觉得是吃亏了吗!但是当初除了这个办法,你没办法拿到更多的粮食,因为陈云还讲,如果能够按市价收购当然也可以,但是粮价一涨,百价都长,工资就要提高,预算就要突破,那就谈不上搞工业化建设,所以在当时那个背景下就不得不采取的这样一个政策。那么所以我说到后来慢慢的走到集体化,而且是义无反顾必须走。最根本的原因,我想就这么两个。一个是关于土地制度,我们党深刻的认识到,农村的土地制度如果始终处在轮回兼并的过程中,这个社会是没法稳定,农民是会要造反的。第二个就是我们不仅要收集农民的余粮,而且要以比较低的价格来收集,才能支持工业化,就这样一步步就走到了现在。那么这些过程,历史学家还可以再去做分析,到底当初有没有别的办法,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是那么做对不对?这在可以去做争论,不去管他,我讲的就是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但是它确实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是确实得罪了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有一个问题,今天是要探讨,就是你废止了土地,因为我们土改原来说是废止封建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个话我们最后没有实行,跟这个土改法里头相比我们没有实行,那么为什么,我刚才讲到这两个原因,但是问题是集体的土地怎么经营这件事情还是值得讨论。那么我们在当时这个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之下,就认准了一个实理,就集体得地就得集体统一经营。那么这件事大家看现在的改革,其实改革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前年就是2016年的4月25日,在安徽省的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他讲话里面,他农村改革是怎么开始的?他说农村改革是从我们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这个调整是什么意思?就是只在改革之前,农村的土地只能由集体统一经营。集体作为一个经营主体,作为一个经营单位,由他来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认为这才是集体。但是改革以后显然不是这样,改革以后是家庭去承包集体的土地来经营。那么在家庭承包集体土地这件事情,大家也知道,改革之前几起几落,有过所谓包产到户, 1956年就出现过一次,1956年是什么时候?1956年就是人民公社还没建立,全国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个生产周期,1955年基本完成。但是1956年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农民就觉得这事有问题。因为到底付出了多少劳动,谁能给我评价,计量我的劳动,我们大伙一起去干这个活,谁出力谁不出力,谁在监督,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是在农业中劳动的剂量和监督,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比工业中不知道要复杂多少。那你解决不了,那只能是大概估,最后就是大锅饭。大家都是出功不出力,于是生产肯定是搞不好。那么当初就不信这个邪,就要想把它搞好,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定额、计工、包工等等的想了很多办法。我当年下乡就是我去黑龙江兵团,这是农场制度,那铁饭碗跟农民还不一样。但是也有个劳动计量和监督,所以我在连队当文书当会计的时候,当出纳的时候,拿到的国营农场的劳动定额本这么厚,这么大的四大本子,因为农活有多少种你都说不上来。一个劳动力一天要干多少活,他都写的清清楚楚的,他就那样你还是干不了的,还是没法去核算,你比如说他有一项修渠道、挖土,那一个整劳力,应该一天挖土土方多少,六方土。就一卡车半的这个解放牌卡车,你得挖这么多土,我拿这个本就犯晕了,春夏天挖一方半土是没问题的,冬天上冻了怎么挖的动?晴天是挖这个样,冬天又是一个样,你这事你怎么弄的,你怎么给他评工计分?所以这个评工记分这个办法定额、小段包工、劳动定额这套办法弄的非常之具体。很多同学都知道,当年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到河北调查,在邯郸,在他专车上找了一批当地的市县干部、地县干部谈话,就听到这个会报,听完了之后,他老人家都弄糊涂了,所以他又批评说,你们这个定额制度是个繁琐,执行不了。那你执行不了,你没有办法准确的评价每个劳动力付出的劳动,你最后怎么给他报酬,于是大家就只能是我刚才说大锅饭,这成了集体经济中的一个顾忌,解决不了。但是到60年代初困难时期,毛主席自己也发现这里有问题,于是派人去下去调研,那时候当然经济很困难,农村出现了所谓非正常死亡的现象,那么经过一番调查,后来大家知道1962年我们出台了人民公社60条。那制定那个人民公社1962的时候,毛主席看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他自己当然对农业也有很多了解。他讲的话是非常对。他当时讲,他说我们的农村制度里头存在着两个平均主义,一个平均主义它是因为生产单位在小队,小队就是我们现在的村民小组。但是核算和分配单位在大队,这是当时的体制。所以大队就吃小队的大锅饭,就造成了大队对各小队之间的平均主义,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小队是个生产单位组织的,但小队内的劳动者,你搞不清楚他每个人付出多少劳动力。所以他就说二个平均主义就小队内人和人之间的平均主义,大队内小队和小队的平均数,小队内人和人的平均主义,他看得很准很准。但是费了很大的劲,到60条出来就改了一个。改了一个,大家知道就明确提出人民公社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那就是把大对的核算和分配权弄到小队去了。大队内部小队,小队就不是平均主义了。但是小队内部的人和人的平均主义怎么解决?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包产到户,你不包产到户是解决不了的。因为没有办法有解决对农业劳动计量的。毛主席取得你要搞了包产到户不等于集体合作制不就白搞了,所以他坚决不同意。于是这个问题就留下了。就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那是目标就是奔着这个共产主义去的。我们1958年北戴河通过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制度的决定,那就那给人的印象就是共产主义不太远了。当时老百姓中有一句话叫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于是就提出两个平均主义,搞了几年之后就发现这个不行,所以毛主席提出要解决两个平均主义。他当时这个话讲的很重,因为我们1955年开始,虽然不是人民公社,但是那是高级社,高级社已经土地集体共有,就开始评工记分,这问题解决不了,所以他就说关于这两个平均主义的问题,我们糊涂了六年之久的,第七年才清醒过来了,于是第七年就搞了个60条,60条解决了第一个平均主义,第二个平均主义他不解决,要解决了,就又回到家庭去了,他觉得这是有问题,坚决不同意,那么争论得很厉害的时候,就1962年的夏天北戴河会议,国内外形势都比较严峻,主席就借这个机会重提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所以这个包产到户,当然在民间极其起落段都下去了。那么这里头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土地是集体的,这个已经定了。但是集体的土地到底怎么经营?这个问题在当时实际上是讲过,就认为集体土地只能由集体统一经营,于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一直到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其实三中全会之前,一部分地区的农民就率先搞了包产到户,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搞的叫包干到户。那么我刚才讲到,为什么农民在那个时候,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把农业让他回到家庭。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难题就是在农业的大规模生产中,你没有办法准确地对每一个人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进行计量,你也没有办法对它进行监督,成本太高。所以为什么全世界的农业古今中外,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它就是因为只有家庭经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农民也一样,为什么让他回到家庭?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怎么对农业劳动进行计量和监督。这很多经济学家都谈过这个,这个问题要解决了,大概可以得诺贝尔奖。但它解决不了,没有办法弄。当然这是农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这里很复杂,我不展开讲他了。但是农民非常清楚,你想去解决两个问题,你哪怕搞到繁琐哲学,你还解决不了。于是说明这两个问题在现有条件是解决不了的。既然解决不了那农业怎么搞,最简单的你没有办法计量,你没有办法监督你就不要计量,不要监督。只有什么经营形式才可以不要计量,不要监督,而且劳动者人人那么卖力气了,就回到家庭,把农业经营回到家庭之后,两夫妻之间要什么计量,要什么监督,爹妈在前头干活,儿子女儿在后头敢偷懒,这就解决这事了。不需要计量,不需要监督,就可以把人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农民向往的家庭经营,他主要就是因为这个。那么1978年夏秋,各地陆续起来了,农民自发搞起来,这件事情现在说是创新,但是对当时的农民来说,那是他记忆中的事情,家庭经营他农民会不会嘛,所以要推广也很快。现在我们都说小平同志讲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那么后人也有人做的评价,农村改革的序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对不对?对,但也不完全的。因为三中全会这个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做的一个重大抉择。他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实可以说是为整个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全会总要有个结果,所以全会也有个决定,三中全会的决定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那么这个决定你现在到资料室就把它找出来,我也找过很多地方的资料室,很多资料室没有三中全会的决定,只有四中全会的决定,这中间也是有一点周折。而且三中全会决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叫原则通过,就还不是正式通过,说明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有意见的,还有不同看法。那么那个决定现在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三中全会这个决定好,推动农村改革,决定里有叫可以可以也可以这样一个一表述,那就是各地情况不同,你可以继续坚持集体经营,统一分配,你也可以实行小段包工、劳动定额,还可以按照劳动的时间来记工分都可以,所以他叫可以可以也可以,那确实给老百姓很大的选择权。但是非常明确的这个决定里写的,可以可以也可以下面之后就紧接着,就是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这是决定里写的清清楚楚,但是农民他是很有韧性的。我说为什么小岗三任总书记我都陪着去过。江总书记去过,锦涛总书记去过,这个咱们习近平总书记也去过,为什么需要到那里去?因为它这个包干到户不得了,那是真正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工作。但是农民是知道这个东西风险很大,他1978年底搞的时候,他是有20多年的经验记忆,谁要是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结果下场什么样他是知道。所以这18户这个小村子,在农民选择搞包产到户之后,把地承包到各个家庭,这18户人家是在一起签了个他们叫生死状,那个生死状现在的原件是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什么意思?就是三句话,第一,我们18户人家一致决定要搞包干到户。第二句话就是如果政府把我们的队长、副队长和会计,因为这个事抓走,那么这三户人家的子女由我们剩下的15户人家负责抚养到18岁,这么三句话,按下18个手印。所以农民凭着他的经验制造这个事是石破天惊不得了的。会出大事的,但是他就是要干。那么后来的结果重要的在于,干了也没出事,没有说是把他们的干部给抓起来。那么这个过程我想大家要深刻理解,就是党和农民是在互动中,农民开始干了,中央说不许,他就坚持这么做,你也没拿他怎么着最后,什么原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自身也在发生很深刻的变化。所以我说三中全会决定虽然讲了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但是你真干了,党中央经过观察调查了解,总结他们的经验,慢慢意识到这个事是对的。于是过了九个月,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份开,12月22日通过的那个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但这个决定是原则通过。到了1979年9月中央开四中全会,其他议题议完了,再来重新审议1978年三中全会通过那个决定,因为他原来是原则通过,总得把它变成一个正式通过的决定。正式通过的时候,把不许包产到户拿掉了。这就说明党中央认同农民的创造创新,向前走了。这个里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去理解,就是我刚才为什么特别强调小岗,党中央在农村改革问题为什么特别重视小岗?因为小岗改的那个东西叫大包干,或者我们叫包干到户,他不是包产到户。现在城里边很多同志不是搞农村工作的话,他经常一讲还是包产到户。而且一讲我们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还是讲叫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改过来了。包产到户在农村改革初期,后来很快都变成包干到户。那么包产和包干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是包产到户,我承包的是什么?是承包的我包的土地上的产量,要联产承包,包的是产量,不是包的这个地块,地块你拿回去自己家里种,你得保证产量是多少。那么比如说我承包了集体十亩地,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地每亩应该打500斤粮,那就到年底我得交给生产队5000斤粮,生产队收了5000斤粮之后,再给我评估积分,参加统一分配,分我多少钱,分我多少口粮,如果说我打了6000斤粮,那么这个合同也规定集体和这个承包户有个分成制度,是五五开、是六四开、三七开,这叫包产到户。那么如果是包产到户,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个生产队作为一些基本核算单位,它仍然是存在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个制度是没有改变。包干到户是什么?凤阳的老百姓、小岗老百姓就三句话,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我自己的。那么同样刚才那个例子,我报了十亩地,那么生产队一算,这个土地每一亩公粮150斤,那你十亩地1500斤公粮给我,交到国家粮库去,就要交够国家的,生产队要有些公共开支修水渠等等这些要点钱,一亩地交50斤提留,那你十亩地交500斤。那么也就是说交够国家、留足集体,把这两块拿掉,剩下的打多少都是我的。我欠收了也是我倒霉。我增产了,我拿的有更多。那么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党和国家是讲道理的,就是没有因为把土地承包到了你家庭,叫你交够国家、留足集体,所以说我就长了,你产量提高,我这个需要你交的公粮也在提高,没有这个事,这个我们这边是不动的。所以以后你只要有本事增产越多,你留的越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实行包干到户,才表明农村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个制度是可以不要的。由此也可以推导出就是人民公社制度是可以废除。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农村的改革要向两个方向同时推进,一个是实行责任制,家庭承包经营。第二个就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最后就到撤社建乡。之所以能这样做,就是包干到户下的制度能证明不需要你中间来一成核算分配这个东西,没必要,完了20余人的公社制度也就解体了。所以包干到户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他很快在全国普及,于是就很快全国农村实行了撤社建乡。那要是如果今天搞到现在还是包产到户,那么人民公社就还在。所以从这个上讲,凤阳农民的贡献是了不得的,他那里建了大包干纪念馆,将总书记去过,胡总书记去过,习总书记去过一个村,当年只有18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子。我1981年夏天在那个村子住过18天,他当时是八户人家,那听他们讲那个当初的那个事确实是也是惊心动魄的。他们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是没发生。没发生,说明我们党比他们想象得大大的进步,很重要这个。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中)主讲人:陈锡文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键词】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 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 城镇化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文化振兴 “三权分置”【内容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8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么,为什么中央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讲提出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大纲】一、农村改革的历程、经验和贡献二、为什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的贡献与深化那么农村改革中这个变化这是表层的,从生产队从农民家庭去看,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但你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下,这些变化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改革的推进意识极大的。从现在去看,我想至少有三方面的功效,他就远远超出了农村这个范围。第一,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刚才讲了这个例子,我包了十亩地,按过去我应该产5000斤粮,其中1500斤交公粮,500斤交生产队,我自己可以剩下3000斤粮。但是我努力我打了6000斤,国家跟我要的还是1500,生产队跟我要的还是500。于是我就可以剩下4000斤。如果说过去打3000金,我能吃饱,但4000斤我可能就吃不了了,于是我可以把它拿到市场上去卖去,卖了我就变钱了,钱就是货币,货币有不同功能,那你两大功能,第一站你花掉了,你改善自己生活了,但你把它要投资了,就变成资本,就有资产,这件事情了不得。就是有了这个留下都是自己的,你保证完成国家的,交够集体的,你只要越努力,你剩余就越多,剩余是你自己的。你把它变成货币,你可以把它变成资本,你可以把它购买资产。你就富裕程度就越来越快。那当初很多弄民就是买了拖拉机,既可以在家里耕地,还可以靠长途运输贩卖,迅速富起来。还有一些家庭人家买了针织机,这个袜子、棉毛衫都可以卖钱,马上就富起来。所以包干到户之后,可以说从1956年以后,破天荒的第一次允许农民拥有私有资产,而且这个私有资产是哪里来的?很多同志可能看过恩格斯的名著,叫《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那里头分析,欧洲的农业公社的解体,也是讲的这个,其实欧洲农业公社搞到最后也是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公社的共有土地分成份,一份一份交给老百姓去经营。当时这个做的时候也考虑到,如果这个份固定在你家庭,那就跟私有差不多了。所以他尽量不让它长期固定,但后来发现不长期固定,这个老百姓对土地不珍惜,掠夺式经营,后来他又把土地固定给家有。但是等于说你经营这份地,你必须完成国家要你交的多少,但她努力的话,他就有剩余。所以恩格斯在那本著作里头评价到,为什么欧洲的农业公社最终瓦解,原因就在于工地上长出了私产。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深刻,他用在我们这上也对。因为农民的私有资产是他自己的,但是他从承包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但能长出来是他付出劳动的,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才长得出来,但是而且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没有像欧洲这样在工地上长出市场就一定要把公司瓦解掉,没有。这是后话。那这一条重要在哪里?这一条就是在党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刻认识的时候,农民首先创造农村经济实际上就是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立了大量私有资产,越长越多越长越快。那么当初一系列的争论矛盾,这个大家有的经历过,有的没经历过。你比如说我刚才说的,农民买了拖拉机开始搞运输,赚钱了,可以赚地区差价,但是这个行为行不行?当时我们法律上有一条叫投机倒把罪,搞长途贩运就是投机倒把。那么怎么去界定,当初工商局也好,那也是很困难的去界定。后来中央给界定了一个就是说搞贩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搞长途贩运。那么怎么界定,就是不能用机动车,就是你蹬自行车蹬三轮是可以的,那你骑自行车蹬三轮你能跑多远?跑不出200里去的,要累死的,所以小范围可以。再说你自行车一三轮你装不了多少。所以范围不大,数量不多的话那就算了,但是你一买拖拉机这事就麻烦了,这算不算投机倒把?这当初也过也有过很激烈的,这个后来有些农民先富起来了,它把家庭公约搞起来,家庭运输搞起来,那就要雇人了,雇人这个是在当时也是极为敏感。那么大家也都知道,80年代初期,我们是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了,但是个体经济雇多少人算个体经济,顾多少人算超出个体经济就变成私人经济了,那也有过经非常激烈的争论。比较著名的很多专家翻了翻了资本论,终于翻出来马克思举的那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如果作为一个人,我雇了一个劳动力,那一个劳动力剩余价值最高50%,那就是说我雇一个劳动力过来,他有一半剩余,他创造的价值有一半剩余价值,那都给我,那我过的日子跟这个工人是一样的,那资本家跟工人过一样日子,当然叫不了资本家。那么雇两个,雇两个的话,如果剩余价值还是一半的话,那我的剩余价值是他们两个人的消耗的数量,那我的生活可能比他们好一倍。但马克思又说资本家他的使命不是过好日子,资本家的使命是让资本增值,所以他日子过得好一点的,就一分钱没有了。所以他要雇四个人的时候,他有可能实现再去投资、扩大再生产。但是速度太快,速度太慢了。所以他举了个例子说,这个资本家至少雇八个人的时候,那么他的日子也过得比他好了,比工人好了,而且他还有资本去扩大再生产了。所以他举个例子,资本家的话至少要雇八个人,所以那时候我们工商局就定了一个这个雇七个人以下算个体户,雇人超过七个人到八人以上那就是私人经济资本家了。你说就当时那个思想的状态就是那个样子。这个在这样很艰难的背景之下的,农民没管你那些,她该怎么弄怎么弄!于是在我们这个土地上,从1956年三大改革完成之后,就又开始生长出了个人资产,尤其是生产资料,这个事也是不得了的。这个事农村远远走在城市前面,那么这是一大功劳,他创造了我们后来所说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农民创造。第二很重要的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刚才讲了把土地包到户,还需要完成国家的任务,还要交给集体的提留,那么一般农民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是目的包到家,那我至少要1500斤交给国家,500斤交给队里,那么我就努力的增产去吧,我剩余越来越多,他聪明的农民他就不这样了。聪明的农民想市场上什么东西很缺,我就干脆我这十亩地,国家跟我要的是粮食,队里跟我要的也是粮食,我自己吃的也是粮食,但是我聪明一点,我这十亩地我钟花生了。花生当时奇缺,价格很高,我卖到市场上可以赚很多钱。完了我交给国家的粮食,我从市场买,哪怕我市场上五毛钱一斤买来卖给政府就两毛钱,我卖给政府能让我赔了也不要紧,我要赚大钱了。那么他是根据什么原则?就是市场经济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我的资源配置。市场现在最缺花生,我就拿它来种花生,种完花生我在市场上把花生卖掉,再买出粮食来,再去完成国家任务,我照样完成任务了,但我效益极大提高。那么所以引入市场机制最早也是这些。那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条是不改的,就是土地是集体所有的,但是作用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的生产资料,拖拉机也好,耕牛也好,还是种子化肥,那都是我私有的,所以这个地是用公家的地加上个人的资金。那用现在的话这叫混合经济。公有的土地、私人的资本在那经营,所以像这样一些创造,对我们后来的改革的深化那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所以大家看这个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农村改革3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做了一个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那专门研究农业问题。在那个决定中对农村改革做了极高的评价。简单的说就是农村改革不仅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你从产量去讲,那很简单,大概改革最初几年,我们到1984年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但是最开始粮总产量那一年1978年是六千零九十五一斤,到了1984年那一年八千一百四十四十六亿金,那增加2000多亿斤粮食,实际上是怎么在弄的?就国家向农民收购的粮食比改革以前多收了1110亿斤,让农民自己留下的粮食比以前多了1000亿斤。这两个1000多亿斤,两头都吃饱了。城里人也够了,农民也够,所以叫皆大欢喜。完了农民的收入也十一届三中全会定的,从1979年夏粮上市开始,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提高20%。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农民完成国家计划,继续把粮食交给国家,那叫超购,超购加价50%,所以农民一下子这个收入就上去了。那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理论、思想、观念、制度。所以在那个决定里头讲的非常明确地提出,十七届三中全会那个决定农民的这个改革,他为我们国家建立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出了极有成效的探索,这是肯定农村改革。所以认真的去研究农村改革的经验成果,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对于农业农村,对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那么回过头来讲,就是为什么我们初期的农村改革有这样的成功,能有这样的成效,能有这样的经验?我想非常重要,要从我们党自身来总结的话,我觉得非常重要,至少这么四条经验是要牢牢汲取,第一条经验就是党的思想必须跟得上形势,而且必须是永远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以党才会去尊重农民的创造,没有像以前几次没有,包产到户一冒头打下去,这次凤阳的农民、小岗的农民都做好准备要去坐牢了,结果你倒没抓我!而且要把我说成是改革的旗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群众创造,这就叫最根本的经验。第二条经验非常重要的就是三中全会的决定党是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和政府和农民怎么处理关系,总结了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刚才讲到,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靠的是农民,但是当初我们也对得住农民,我们把土地改革搞了,让农民都有地了。但是后来搞集体化,搞集体经济,搞计划经济,搞统购统销,我们又把农民给得罪了。但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党与农民处理关系的基本经验,得出了一个基本准则。三中全会的决定的原话叫做说了归齐,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就对待农民,我们必须做到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力,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两句话也是振聋发聩,那么后来我们把它简化了,叫做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两句话后来中央把它概括,这是我们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的农民关系的基本准则。那么第三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党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非常重要,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上。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是尊重客观规律,农民引进市场经济机制是尊重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基础,发展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经济规律,所以遵循规律才有了现在这个结果。那么第四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这么大的变革,整个农村集体统一经营,在农业上集体统一经营,绝大多数地区都改为家庭承包经营,这么一个大的变化,涉及到8亿农民的事情,改革能够顺利胜利推进,没有引起人们的不安和社会震荡,靠的是什么?别的方面也可以总结。但在我看来,靠的最重要的就这面大刀阔斧改革,那面坚守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能贷款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瓦解了。有了这两条,就没有什么天翻地覆的事,他就顺利推进。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基本经验仍然是值得认真汲取得非常重要的经验。这是第一个问题,讲的这个关于农村改革的成就经验。56新时代对农村工作提出新要求第二个我想讲,就是为什么现在党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事情当然我想从我们的改革开始,我们一直追求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富强国家一直是这么个想法。而且到了大家知道2005年中央也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也可以说这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从改革的初衷,一直到新世纪以后,提出新农村建设它是一脉相承的。无非就是步步提高嘛,所以也有的人讲,这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实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这讲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可能问题要比这个是更深刻。我是这么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他是取决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过,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因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个阶段,首先我们在2020年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然后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向建设现代化国家迈进,发起新的进军,所以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汇期。那么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非常深刻的分析了,之所以说进入了新阶段新时代,因为我们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以前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基本矛盾十九大概或者是人民群众日益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我们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所以解决这个社会矛盾主要方面是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那么前两天总书记在十三届人大参加山东团的审议的时候,在会上,他对这个乡村振兴做了很深刻的论述。他那里头就讲到,从我们的实践看,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所以你在这个交汇期乃至到2050年,对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要实现的两大目标,他最突出的体现这上头。所谓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这是最大的矛盾。所谓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所以你真想要实现我们那个目标,那就加块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由此而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所当然。他题中应有之意。那这话总书记以前也讲过多次,尽管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他类似的话讲过,但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是条短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是块短板,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实现我们这个目标,你必须拉长短腿,补齐短板,你才能交代的过去,否则你说了半天,你说全面小康了,那你到农村去看看够格吗?你说基本现代化强国了,到农村去看看够格么?所以我想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是我们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发展,不断求得新局面的一个必然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短的就是这块,那么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总书记在山东谈那个讲话里面明确讲到,提出这个乡村振兴战略,他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那么这跟以前很多人说,这个跟以前这个新农村建设,有人说是升级版,我想也是对,是升级了,那五句话那个目标,你跟新农村建设五句话,有同志可能还记得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在又提了五句话,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比那时高了一个档次。但我想这里头很大的要意识到的一条,就是我们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主要想的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没有想的那么远。那么党的工作部署中当时有当时的条件,也有当时的提法。那么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这次中央非常明确新的这五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以协调推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他。所以我想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为什么现在又要提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一直搞下去不行吗?当然也是可以,但是我们刚才讲到,进入新时代有了新情况,面对新矛盾,提出新的目标,要有新的工作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它的时代背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全面小康也好,我们的现代化也好,用总书记的话讲,成色不足,质量不高。这是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大的背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乡村不能衰败第二个我想为什么在现在要提出我自己感觉应该说现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要把乡村振兴起来,不能让乡村衰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一直到现在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在争论。当然十九大讲了,很多专家学者,也包括有些地方同志讲话,注意一点,因为确实有一段时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就觉得三农问题靠什么解决,不跳出三农,解决得了三农吗?所以很多人有的想法,就是三农问题就得靠城镇化解决。你让农民都进了城了,三农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但是从我们的国情看是着不切实际的,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的。所以要从思想上板过来,因为我自己有个认识。如果你主政一方,你要是认为乡村是注定要衰落的,我要做的工作就把他们都弄到城里了,你工作就做在这里。那么什么农村的基础设施,什么农村的公共服务,我都放到一边去。那你要有这个想法,你实际做出来的施政行为,一定是让农村加速衰败。因为你不把资源往那放。所以这件事情今天中央提出了乡村振新,我觉得我们是要深刻认识一下,中国这个特殊的国情下现代化怎么走?城镇化怎么走?是需要认真思考。我想第一,必须承认就全世界已有的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这条是必然的。所以我讲提出振兴乡村绝不是说不要搞城镇化,或者要把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对立起来,这个大的背景我们仍然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减少农民,让农民富裕起来。这个认识在中共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就写的很清楚,我觉得那时候中央认识的非常清晰,就提出,他说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农民从耕地上去转出来从事林业牧业渔业,也有更多的农民去从事乡村的小工业和进入小城镇发展服务业,那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有足够思想准备。他也提了不改变8亿人搞饭吃的局面,农民富裕不了,国家富强不了,四个现代化实现不了。这个是非常深刻,到今天看这句话都是非常有针对性指导性。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么走。但你不能走到极端,走到说是基本上把农民都弄到城里去,我想这个事至少在中国不是那么简单。那么正是从这个角度去看,每个国家都符合这个规律,就现代化一定伴随着城镇化推动农业人口的转移这个过程,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但是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等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很多经验你是可以参考借鉴。但你要想照抄照搬,这大概做不到。那么其中我为什么要强调我们的国情,因为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大的人口规模一。我们是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人口的城乡分布将是个什么格局?这个经验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世界银行的统计,那他最新的到2016年年底,就全球200多个国家和经济政治实体中,人口超过1亿的全球有12个国家,其中七个在亚洲。在亚洲这几个国家,大家都知道你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菲律宾。菲律宾是2016年刚刚人口过亿,这12个人口过亿国家有七个在亚洲,在非洲有两个,尼日利亚和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也是2016年刚满1亿人,但大家知道埃塞俄比亚世界上属于最穷的国家。北美洲有两个国家,美国和墨西哥。南美洲一个巴西,欧洲一个俄罗斯。但这12个国家大家都能承认他是发达经济体,或者说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就两个国家,一个美国,一个日本。但是美国的人口三亿两千多万,还不到我们一个零头,我们去年年底的总人口十三亿九千零八万,他不到我们一个零头。日本的总人口一亿两千六,不到我们1/10。那么它在人口规模上我们跟他没法比。而全世界所谓大家都公认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国家,除了美国、日本这两个人口规模还比较大。另外加上一些小国都加在一起,那也有经济专家测算过,全世界所有的20来个经济发达体有人均GDP都在4万美元以上这样的国家20多个,你把他的总人口加在一起不到十个亿,而我们现在就马上就14亿了。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它加在一起是十个亿,而我们自己的算法,到2030年,当我们的城镇化,2030年如果我们达到70%,那么那时候我们城镇人口的比重占70%,就是你二十几个经济发达体的城乡人口加在一起是不到十个亿,我到那时候我光城镇人口就要超过十个亿,那进了城就要有产出的,他不是让他去疗养去去修养去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出来的东西市场在哪里?这都是很大很大的问题。所以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像我们这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在14亿左右,但很快印度可能要赶上我们。那么像这样的一些国家到底怎么走现代化自己的道路?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因为人家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所以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那我个人认为探索到现在,我们这改革开放以来,大家一直在阐述,我想我们大概至少有这么三方面的基本共识,或者大家认为共识程度比较高的。一条就是即使是中国要迈向现代化,也离不开城镇化这是个规律。但是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必然会逐步减少,有一部分乡村也会必然会逐步的消失。消失主要两大类村庄,一类是城近郊区的,随着城市扩大它就融进去了。还有一类是相对地处偏远的,现在扶贫中不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这村庄就得撤出来,还有一些在那里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得你得给我撤出来。这两类可能会发生。但是相当数量的村庄他不会那么简单就消失。而且农业人口的减少,它一定是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我们基本形成的一个共识,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个共识,我想大家现在也越来越看清楚,城镇化的过程表面看好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扩大,村庄数量逐步减少,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好像此消彼长或者此长彼消的过程。但实际上现在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其实城市和乡村它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和农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从全世界来看,城市功能主要的集聚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创新能力。所以让城市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增长极,他是这个功能,通过不断的创新,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这都是城市的功能。但是乡村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功能,他是提供农产品的不可替代的来源。同时乡村也是让城市能够有比较宜居环境的生态屏障、生态防护圈,同时任何国家都是从乡村走过来,所以乡村文化一定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传统的文化根源,乡村有着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但还有其他功能,那么这两种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无论如何城市再怎么发展,你是不可能消灭农村的。因为离开了农村这个功能,你城市是无法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想很简单,城乡它是生命共同体。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功能不断强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进程绝不是消灭三农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城市的发展使三农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这样才能使一个国家非常协调地向前推进。所以不要去想什么城镇化发展到某一天,终于上把农业农村农民给干掉了,没有了,我想没这个事,再发达的国家也没这个事。于是我们在城乡建设中要高度关注,怎么样能够发挥好他们的各自功能,让他们产生互补,而不是抵触。这是我想我们认识到第二个。第三个方面我们认识到的就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其实我刚才讲到,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人口规模巨大,所以很难直接简单的和别人去比较。当然我们要吸收人家的经验,避免人家的教训。但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了之后,它带来的我们直接的效果就第一城镇化过程会很长,第二这么多的人,是不是绝大多数都可以进城,总书记讲过好多次,我刚才讲到就是他讲过多次,讲到我们的城镇化目标,这次他在山东团那个讲话专门讲的,就将来即使城镇化目标实现了,城镇化率达到了75%,全国人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这个算法就是很多人都知道我们人口学家算的这个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那么前十年由于我们计划生育的缘故,所以最早的预测是到2030年十五亿人口学家说达不到了,用不着15亿,大概到那时候就14到14.5亿就打住了。但现在不对,现在又放开二胎了。这个人口增长,你看现在你可以算到2030年,我们今年是2018年,连今年算是还有13年,那么你看现在这个增长,差不多我们一年大概增加700多万人。13年下来,就是一亿人,那么现在是13.9亿人。到了那个时候15亿人,到了2030年。所以城镇化率达到70%,那么10.5亿人在城里,4.5亿人在乡下,4.5亿人是什么概念?在国际上比正好是现在美国和日本总人口相加4.5亿人。对于我们自己和自己比,我刚才说过,我们建国初期5.4亿人的总人口中4.8亿是农村人口,但那是2030年我们做得好的话,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还有4亿,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农村是4.8亿人,这是我们经过81年的艰苦努力,总算把农村总人口从4.8亿降到了4.5亿,这是中国,这种情况别的地方遇不到看不见的。那么正式从这个角度去讲,中国的国情决定农村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衰败。有4.5亿人生活的地方,就相当于美国人加上日本人和在一起生活的地方,你怎么敢让她衰败?怎么能让他衰败?所以总书记就特别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不是看你城市怎么样,我们现在很多城市比欧美的城市不差,乡村差距很大。那么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要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在相当长的时间,农村人口的规模仍然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不能让他衰弱。你一衰弱他就流离失所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我想这个国情在里头起着非常大非常大的作用。就这个问题,我查一些历史资料,这个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了一本书,就是抗战爆发前出的,这本书题目叫《第四种国家的出路》,这个作者叫这个吴景超,这本书很有意思的,那么他至少分了四类国家,在1937年上半年出版的,他把全世界各国分成四大类,但是第一类国家是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很低的国家,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很低,典型的是哪类?欧洲尤其西欧国家规模都不大,欧洲最大国家是德国8000多万人。但是他由于工业化进程比较早,因此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了,所以农业人口比重很低,这是一类。第二类国家他讲是人少地多,但是农业人口比重很低,这指哪里?新大陆国家南北美洲、澳大利亚,那是后开发的,所以整体上讲人很少地很多。但是由于人少地多,工业化城市化迈的比较早,所以农业人口的比重又很低。第三类国家它在当时指的叫人少地多,但是农业人口比重相对比较高,他指的是前苏联,地域很广大,面积很大,人口不太多。但是其中农民的比重你跟欧美相比很高。第四类国家就是人多地少,但农业人口的比重非常高,那就是指得中国、印度、中东这一带。那么他从资源禀赋和人口规模角度做了这个分析,分析了这些国家现代化进程,他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但是条件最好的就是人少地多,农业人口比重低的。那就是大洋洲、南北美洲,这些应该说资源条件很宽松,转移人口压力已经没了,所以他们最具备条件实现现代化。第三类就是西欧这样的,人少地多,但是农业人口基本都转移完了第三类国家是前苏联国家,因为它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农业人口比重尽管高一点,但是这个进程还是比较顺利。最艰难的就是第四类,就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又高,这类国家的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是最大,所以它在当时就得出这个结论是像中国这样,他作为分类的第四类国家,那就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比照人家走不过去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讲的很深刻的,但这个问题你现在一算那是80年前,我们的前辈他已经做了认真分析了,就是我们是第四类国家,怎么去实现现代化?当然它这个分类对不对大家还可以再去做分析,但是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下)主讲人:陈锡文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键词】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 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 城镇化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文化振兴 “三权分置”【内容简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已作了明确部署。本讲提出,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纲】一、农村改革的历程、经验和贡献二、为什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乡村不能衰败 那么在进行城市化进程的这个国际比较的时候,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有一点清醒的头脑。我自己感觉到有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是要以城市化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住的。第一个就是各有各的城市化道路。你说要借鉴学习人家的经验是哪个?每个人那边哪些是长处哪些短处要找清楚。那从全球的角度,我说举得比较最典型的例子来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变化。有一类我把它概括成叫什么?叫人口是大集中、小分散,那你说比较点型的日本,日本一亿两千六百万人,但是一个东京,这个圈他大概3500万,占全国20%多,接近30%的人口集中在一个城市。首尔就比他更典型,韩国一共4000多万人,首尔就待了2000多万,全国一半人口在这一个城市,这是典型的大集中小分散。这个对我们行不行?第二个也有一类国家,我把它叫做大分散、小集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德国大家都知道8400多万人, 8400多万人这个德国有多少城市了?照他在我拿到他们统计资料说2065个城市,我们一共就是670多个城市,如果把县城都加上,那大概才是2000个出点头,他有了2065个,那可见它有很多城市拿我们这儿连个镇都数不上。但是这人口是怎么分布的,他全国最大的三个城市,第一当然是柏林,东西德合并之后,柏林现在人口是340万,最大城市。那么第二是汉堡170万。第三个是慕尼黑120万。他全国最大的三个城市加在一起,总人口是630万人,比较他的8400万总人口的话,三大市人口比重只占全国的7.5%,那其他的人分部就全国来讲,包括这三大市在内,有30%的人分布是居住在人口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行政区内的大小城市,但是有其他70%的人是生活在居住在人口总规模不足一万人的小镇上。那他显然是个大分散、小集中的这种。但是他有他的特点,地势比较平,国土面积不太大,交通条件也比较好,所以人住在乡下不妨碍他进城去上班。那么这里头就考验我们,我们中国应该走条什么路?这个我自己接触到的中央文件中,我们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是2000年,2000年中央制定第十个五年规划,也就是十五届五中全会那个决定,那个决定里第一次有了一章叫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话以前的文件里从来没敢用过,但是起草内章,我那时也在文件中争论得非常激烈,那是温家宝同志这个文件组的组长,争论得很激烈的时候,最后夏天了准备去北戴河了。那时候还都到北戴河去搞文件,那时候温家宝同志就说,争论的这么厉害可以继续争论,但是希望有两个东西不要改掉。第一个东西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一个黑体字的标题不要去掉,不要去掉就有这件事。就是十五期间是要干的这件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中央的建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这是一个内容,一项工作,这句话要留着。第二,就是现在文件里也有一句话,现在的叫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就这个所以中央一直讲的是中国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但学界基本不认。认为没这个事,城市就是要大规模,有规模才有规模效益。那么现在又提城市圈,所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到底怎么走?你在比较的时候你得参照,我们什么国情,人家什么国情,人家做什么路,为什么我们做什么,为什么?我想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去考虑。第二个在城市化过程中,对比国际上的城市化的经验,我也非常注意这个口径,统计口径,我们自己对城市化就有两个口径。第一个口径,我们说到去年年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42.35%。在我们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完了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是没有城市户口,但在你这里住了半年多了,他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我们现在是去年年底是58.52%。所以你说中国的城镇化率进展到什么程度?那他就两数了。这十三五规划提的也是,到十三五期末,我们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应当达到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5%。所以城镇化是个什么口径这是非常重要。外国人也是这样的,我到欧洲去调查,尤其是小的国家,东欧那些国家,说什么叫城市,那人家跟我讲的五花八门的都有,有的说有一个教堂在,他就是个城市,有的说有个小学在就是个城市了,有的时候有个医院在就是个城市,它从功能角度去讲的,但也有一些是统计的,那么最权威性的统计,现在是世界银行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城镇化率,但是问题他公布这个城镇化率,他没说明它的口径是什么样。看到世行公布的城镇化率,我一看我觉得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他在一张表里提出来说,日本的城镇化率2016年是92%,而美国的城镇化率2016年的83%,我就给他们打电话,我说这事大概说不过去的,美国城镇化率比日本要低这么多。我又找日本的同事去问,日本的朋友去问,我说你这个92%程镇化率怎么弄出来的?因为这个问题我在2012年专门去日本跟他们讨论过,当时我们国内很多专家引用的数据说,那个时候2010年日本的城镇化率86%,我就有怀疑,去了之后跟日本人会谈。他大概有四五个部的士官,就常务副部长我们一起座谈,我提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很奇怪,对面他们这个几个副部长坐那有点面面相觑,完了交头接耳低估半天。最后跟我说,陈先生我们国家没有城镇化率这个统计指标,我说那是怎么回事,他说你的数据是哪里来的了,我说那专家学者你们的大学教授们,那是教授们弄的,不是我们政府公布的数字。我说那你们不统计城镇化率,他说相近的概念有,但我们不用你们这个,因为他也有户籍制度,日本户籍制度也是很严的,因为它涉及到选举问题,但是他用了一个什么概念?他用一个人口集聚度,不用城市化率,那么人口集聚度在日本现在一直现在还在用的,他是什么叫人口集聚区,就是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4000人以上,而集聚在一起的人口总规模超过5000人,同时符合这两个指标,那么这个地方就叫人口集聚区。那么大家知道日本他政府分三级,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村。它那个村跟我们这个村不一样,我们这个村是一个基层的自治单位,他那村就是个行政区域。这个日本的村和丁和市他是行政上是平级的。但是日本人跟我们这个心态也差不多,因为我到日本农村也去的比较多,总是觉得叫村不大好听,努力的能不能把村变成丁,丁就变成市。所以日本最近这个半个世纪以来,合并村和丁、建市这个进展是非常快。二战以前,日本叫村的行政区域有1万多个,但现在叫村的行政区域大概就是一百多个,都是几个村并成一个丁,几个丁又变成一个市这么并过去了。而日本政府也迎合这样的一种底下的要求,把建市的条件从60年代20万人口降到现在5万人口就可以建市。所以他现在叫市的地方越来越多。所以日本的朋友跟我解释,世界银行这个统计口径是不对的,他就是把被称作市的行政区域内的总人口加在一起,就算做日本的城镇化率达到92%,他这是错误的,因为他跟我解释很简单,被叫市的行政区域内,也有相当部分的地方人口密度是达不到集聚区标准!那就是人口稀疏地区、农村地区,即使叫村的地方,在村政府所在这条主街上,也可能人口的密度是可以超过人口集聚区要求的。所以他说我跟他们的统计就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从日本的自己的分析统计,就他的整个日本生活在居住在人口集聚区范围内的总人口,大概占全国总人口接近70%。那么也就是说还有百分之三十一二的人是居住在人口集聚区之外的,但它也不叫农村地区,它也不叫城市地区。那么第三个在国际比较说要注意到什么阶段,确实有一个阶段,人家别的国家也跟我们有一些人是一样的,就认为解决农村问题就加快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就解决农民问题了。那最简单大家都看到是拉美,拉美这些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这都是大国,城镇化率在世界上非常高,但他贫困化率非常高,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贫民窟里的人占的比重非常高,他就是这个基本想法,让农民都进城,乡下搞大规模农业,这就解决问题,但是你城里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反而麻烦越来越大。所以国际上也有这么一个阶段,也有一部分国家出现了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忽视农业农村这种现像。但是慢慢的都醒悟过来了,觉得这个是不能不协调,因为刚才讲到城乡之间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他醒过了,尽管原来一度不重视农村,让农村衰落了,但现在就是不行,要不他再救回来。这个那么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再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你也要意识到别的国家的政府,它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他可能是忽视三农问题,但到了一定程度,他一定不敢忽视的,因为这是一种独特的功能,要对城市提供的一种互补功能。所以在这次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专门讲到这个问题。总书记还专门讲到,他就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以我想这条非常重要,就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相当长时间内,农村人口规模数量还是很大。那么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轻言任由乡村衰败,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乡村必须振兴我想这个我们的乡村振兴除了国情决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也越来越提醒我们要去振兴乡村。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这个经济总量已经做得很大了,世界第二,做到这个程度,那么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中央判断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进入新常态之后,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速减缓了,但是对于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了。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城市里面的非农产业,她所需求的劳动力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可能需求普通劳动力的数量没有像过去那么大的,第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过去更高了,那么在相当程度上,我们现在的农村进城的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人,数量还是很大的。所以现在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第一是这几年来这个新增加的外出农民工的数量这个增速是明显下降。过去我们最多进城农民工一年可以超过800万人,大概在2010年前后,这两年降到了几十万人,去年还略多一点,前年只增加63万人,去年增加50万人。那么回过头来,返乡农民工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按农业部统计,到去年年底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大概超过700万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不是说一年700万人,就是累加起来已经有700万人,那么这个还在增加。我有时候下乡去,农民见了我也问我说,前些年听你在电视里讲鼓励我们进城务工经商,这两年怎么又听你讲鼓励我们返乡创业,这到底让我们上哪去了?那么这个因时而变,应势而变,有更好的条件你就进,没有条件你自己锻炼,能回来有本事创业的更好。那么什么原因呢,我想很重要的就跟我们这个进入了新阶段是有关系的。因为数量的增长我们不那么追求了,但是更高的质量追求上来。所以总体上你看能表现出来居民的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加在一起,这几年我们还是基本做到了和GDP增长大体相当。那么也就是说居民的生活改善还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向前推进。那么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城市居民就有很多过去所没有的新需求提出来。你比如说过去哪能想到说到农村去什么农家乐,住住农民的民宿啦等等这都不存在,现在你看很多地方就是城里退休的老夫妻两到农民家里一住住三个月五个月这种都很多,这种需求以前是没有的。我印象中很深的一次,我在浙江德清去调查,那天晚上就住在村子里农民的民宿里头,村里好几个人,包括他们支部书记来跟我聊天。其中讲的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支部书记讲得很深刻,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总书记提出来,这话提得非常好。但他说我一直在琢磨,像我们德清这个地方,德清因为大家知道莫干山所在地,著名的旅游景区,他像我们德清县从来都是绿水青山,没有毁坏过山林,但他为什么过去就不是金山银山,到了现在才是金山银山。我觉得他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就说那你怎么想的?他说我看两条。第一就说明城里人富了,他除了在城里头,那些公园不够他逛的了,于是他开始要想来了解了解农村,要想来体验体验我们的生活,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放松自己的节奏,他愿意来,他来他有钱。那么大家现在看到去年城镇居民人均的可支配收入36000多块钱,那就是平均每户人家收入超过10万块钱,这平均数当然。但其中最高的20%的人年收入要超过6万块钱,那就是一个家庭的收益要超过20万。第二等的就是人均收入也在5万块钱上。那就是一个人家的家庭收入能在十四五万左右。那么你再去看一下,消费品里头,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小轿车现在大概35辆。那么除了上下班送孩子上学,节假日礼拜天他又开车出去了,所以这面有新的需求出来了。那面那个老支部书记就跟我讲,如果农村的水电路气没有搞好,他会来吗?他肯定不来。所以这些年农村的建设也有了很大进步,水电路气都起来了,他也有条件来,这边也有能力接待了。所以这样绿水青山才变成金山银山。我觉得他这个讲得非常好。就是我们的需求在升级,要求我们的供给也升级,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那么你能看到现在这么多农民返乡创业,农村发展电商网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等这些,这些归根到底是有新的需求拉动,所以他才能回去搞,要不然搞了卖谁去了?一定要看到这个阶段性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新的接段,要以新的眼光发生了新变化的这种情况来判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第三个问题我就很简单的讲一讲就是怎么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讲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作了重要讲话,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已经发出来了。这个这次在十三届人大上总书记参加好几个团的审议中都讲到这个问题,讲得很全面。那么我自己感觉到的至少要把握这么三条。第一条就是要把握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工作实践上,一定要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这句话是十九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来,以前从来没有讲过。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这是短腿、短板,你补不齐的话,我们这个全面小康成色就不足,我们这个现代化质量就不高,所以要把它坚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那你通观这个十九大报告,你看里边写的真正讲优先的只有三处,教育要优先,农业农村要优先,第三要坚持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就这三个。但是教育和就业都一样都要优先。但在城乡结构中,农业农村要坚持优先,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就是能把乡村振兴这个战略落到实处,就要看你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实践上是不是坚持了这一条?这条做不到,那谈不上什么优先不优先,我们过去之所以搞的城乡差距这么大,无非就资源都用在城里了。那现在要更多地往城市往农村多用一点资源。我刚才讲的,如果你主观上认为农村反正迟早要衰败,那你就舍不得去用这些资源了,于是就加速它的衰败了。所以从农村这个角度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条要舍得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第二条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要给他建全建好。总书记当年曾经讲过,在2013年这个城镇化工作会上,他讲在人口城镇化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历史耐心这句话是很重的。其他国家解决这个问题也是花了相当长时间,但是要坚持一条,这个农民无论他在哪里,是在农村还是进了城,该提供的公共服务都必须切实提供,该保障的合法权益都必须切实保障,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你让农民自己选择,这个前提是什么?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太大的差别,基本公共设施没有太大的差别,他的社会保障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个时候农民才真正的有了选择的自主权,否则你把城市和乡村这个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搞这么大,人当然上这来了,都进来,都进来你又提供不了这么多,那麻烦就来了。所以我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在整个实施乡村战略中必须坚持的。除非等到有一天,人家说农村都比我们城市好了,那时你再说,没做到这一条的时候,还要坚持优先发展。14第二个我想要明确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它是一个整体。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轻易的去偏废。当然补短板是需要的,但是你要看到它是一个总体,为什么它这个整体我刚才讲了,这就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的要求,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农村的体现,要五位一体的推进。当然现在很重要,哪块板短就补哪块,这是个目标,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在各地她经常会容易出现这样的事情,哪件事能出彩我就干哪件事,哪件是短平快能见效我就干哪件事,那么当年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也是参加了那个文件起草,这个那是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就新农村建设。提了之后中央认可了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领导同志讲的这件事情,你们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含义完整的表述出来,那也是煞费苦心编成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编好了报给中央领导,上常委会的时候受表扬的。这五句话编得不错。第一很全面,第二通俗易懂,基层干部老百姓都能弄得懂,但是也有的常委领导直接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出现那种你们讲了五句话,最后人家就干一件事这种现象,有一位常委就很明确的依据我的了解,你讲这五句话到底下干的时候,人家就干一件事,哪件事村容整洁,因为别的事太难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你不花上个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见不了效,但村容整洁,他比较快了,于是就容易出偏差,那么确实在新农村建设最初两三年出过这个偏差的。所以这次要把握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无论如何不能再犯过去的错误,要把这东西看作是五位一体的目标协调向前推进,当然哪个版短先补哪个这是必要。但是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随意有所偏废,这是要把握的第二个。那么第三个怎么推进?我觉得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讲的很清楚了,把目标讲清楚,我们五大目标现在叫产业循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目标。怎么实现?我觉得大家认真读一下今年3月8号总书记在两会上参加山东团的一个重要讲话。那个讲话其实就讲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目标清楚清楚了怎么做?他着重讲的是这个。讲了五个振兴,我理解就是总书记五大目标提出来了,怎么去实现?就要做到五大振兴,他讲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那么也就是说你要去实现那五个目标,至少要在这总书记讲的五个推动的振兴上下大功夫。首先产业不振兴,那农村富不起来,农民也富不起来。所以一定要把产业搞振兴,那去振兴产业,当然新产业、新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等这些都要做,但归根到底农村产业基础在农业,粮食问题绝不能含糊!总书记讲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件事情什么时候都不能松口,他也讲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要装我们自己产的粮。所以不是说到了现在确实我们现在粮食库存也多,各方面的情况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但是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非常重要一条,我们光去年进口大豆进口了多少?九千五百五十四万吨,接近一亿吨,一吨就是2000亿斤,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大豆?我们自己产不出来,为什么产不出来?我们大豆产量太低,平均亩产现在250斤,国际上大豆平均亩产370斤,我们的效益不行没竞争力,所以农民也不愿意走。于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大豆最近稍微有点恢复,去年大概是1400多万,自己产1400多万吨,进口就进了9554万吨。你要知道按我们现在的生产水平,250斤一亩,8亩地才能打一吨,进口9554万吨大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境外大豆这一项,就用了人家七亿六千多万亩地,还有一些别的,所以绝不能轻言农业过关。那这次大家都知道,是川普对我们发动这个贸易战,昨天我网上前些日子也看了不少,人家都说那就治他,反制不进口他的大豆,前天我看咱们楼继伟部长在中国发展论坛上也讲了,这个说我们现在反制措施太软,要他干的话,他就三样,第一是大豆,第二次飞机,第三次汽车,这是对的。因为这三项是美国对华出口的前三项,出口量最大的是飞机,第二项是大豆,第三项是乘用车,大豆排在第二。我们去年从美国进口了多少大豆?3200多万吨大豆,我们进口大豆的1/3从美国进,货值大概是130亿美元。但你说不进,那是你自己要吃,你不进进谁的。这个就是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你只要有软肋,你就没有办法应付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在农村产业振兴中,首先一条决不能让农业基础削弱,绝不能让粮食安全受影响,这个是最基本,否则别的事都搞不了。那么好,总书记讲了产业振兴排在第一位,当然我并不是说新产业新业态不搞,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搞,乡村旅游农家乐不搞,都要搞。但是你不能因为搞这些而损害了农业,我们这个国家最根本的总书记这次讲了一句话,十三四亿人要吃饭,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这条是不能忘。但是你产业要振兴,当然没有人才不行。人才无非是第一是培养自己的,第二就召唤外头出去了的,让他回来。第三是引进外头的人才,无非是这个,但总书记讲了,确实要考虑未来谁来种地,将来谁来种地是个问题,所以培养新一代的农民这个非常重。人才如果也有了产业兴旺了,你不能光付钱带走,脑袋空空不行的,所以总书记讲文化要振兴。其实任何国家他的历史最早的起源都在农村,所以任何国家的传统文明都起自农村。不要说我们现在你想维持住中国的文化特点,就一定要把中国农村的农耕文明发扬光大。而且在外来文化很强的冲击下,你要自己不注意你自己文化,很可能就被人家通化,被人家并走了。这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现象,你比如说中国的所谓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周礼,周朝的礼制,老百姓日常过日子的制度,祭祀的制度,这有一整套东西在周礼里。大家都知道,周礼鼎盛的时期那当然是春秋以前,西周刚上来周礼很强盛。但后来慢慢地周天子衰落了,各国诸侯强起来了,于是开始进入春秋时期,开始进入战国时期。所以那个周礼就逐步逐步的衰败。那么孔夫子曾经针对这个情况就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深刻的。他说礼失求诸于野,这话大家知道,我一直没查到他原来的出处,这句话现在记录下来,是班固在后汉书里写的。他引用他说孔夫子曾经讲过这话,礼失求诸于野,礼失是什么?就是原来的礼制被人忘掉了,被人抛弃了。在哪里不忘掉抛弃了历史,其实他讲的是庙堂之上,市井之中,这个礼不存在了,人家觉得他麻烦弄掉了。如果你想恢复,要把它找回来,到哪里去呢,求诸于野,野是什么,乡下呀,就是这些礼制的东西在农村他是守护的比较好的,城里没有,那我们现在也是。总书记讲过,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那中国农民讲究耕读传家,讲究敬老爱幼等等,好多农村里去总结。好的东西你再不去发掘保护发扬可能慢慢也弄没了。敬老爱幼,你说在农村,你在村里头说是哪个人家说这个小子不孝,人在村里头待不住,那现在到有些村去了,我去了好多人能看到,新房子盖好了,很漂亮,跟个小别墅似的,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子孙女在那住着,老头老太太就在后边,原来那个旧房子继续住着,我去了就问我说,你怎么不让你父母亲到这来住,她说父母亲说她住不惯,好房子有什么住不惯了,我再找她这个父母亲住在后头那个过去盖的老房子里去。我说你为什么不搬到你儿子一起去住?他就说我不习惯。他们家铺的那个瓷砖滑溜溜,我害怕,其实都是给他儿子打眼式。时间长了,你城里边住在公寓楼里住三年,你都可以不知道对门是谁?他在哪工作?无所谓。农村有这样的事吗?如果人人变的都是那么自顾自,那这个村庄就彻底瓦解了。所以我说总书记讲的这个文化要增强,这条是非常重要。那么你无论是产业兴旺也好,老百姓收入增长也好,有一条你总不能把青山绿水再去毁坏了,所以要生态要振兴。所以总书记讲的产业要振兴,人才要振兴,文化要振兴,生态要振兴,你在这四个方面下大功夫,就能奔着去实现这五大目标。但谁领着干,组织要振兴。所以我觉得总书记3月8号这个重要讲话,其实是在十九大他提出五大目标之后,进一步告诉我们,你只有实现这五大振兴,你才能达到那五大目标,这是个工作方法怎么去抓的问题。吸引外资发展农业产业需注意的问题那么最后一个我想讲一下,就是农村的产业要振兴,其中包括要吸引大量的外来资本外来人才,这样才能推进。但这个吸引外来的资本人才,发展农村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能伤害农业的基础地位,那有些老板有些企业觉得我这个项目在城里批不下来,我到乡下去弄去,我这个产业我这个企业有污染,城里要我关,我跑乡下去弄去,那就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不能损害农业农村基础地位,而要不断加强的要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就是绝不能把污染带到农村。刚才讲了,转移城市的产业,不能把污染产业转过去。第三,就是绝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的利益,这里稍微多讲两句。因为现在确实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我讲的不一定对,我们讲农民的利益,主要是讲什么?不是讲她和城里人相同的共同的利益是一样都要保障。所以农民作为公民,他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他享有公民的权利,这点跟城里人一样,但农民的独特身份就是如果农民在我国,他一定是某个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那么我们党的政策中,国家的法律中,对于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他是赋予他三项权利。第一权力他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二个权利他有宅基地使用权。第三个权利他有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权。这三项权利是农民特有的权利,你不是农民就没有这个权利。那么现在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确实能听到很多非农民嚷嚷。他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行了?农民有承包地,我为什么不能包了,农民可以弄块地盖房子,我为什么不行了?等等这些。那么我想还是要强调,这是作为农民特有的权利,因为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民有权承包集体的土地,因为他的身份就是本集体土地的主人之一。我们农村的集体资产,无论是不动产还是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农民,所以本集体农民集体所有,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所以农民是依据他所有者的身份,他来承包土地,他有权承包这个土地,但是非农民不是说不让你经营农业,你可以,你租赁农民的土地,你流转农民土地可以。但总书记曾经讲过,他说我们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他说这不是一句空话,叫得震天响,不知道什么内容。总书记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他讲了这么几条,第一,你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正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的,所以才有家庭承包这个概念。如果土地是私有的,还需要什么家庭成包?也没有家庭承包。所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这总书记讲的是基础和本位。第二他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本集体的农民家庭才是承包本集体耕地的法定主体。因为法律规定他是所有者之一,而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不能替代农民承包土地的地位,但是你可以去流转,你可以去租。但他说农民的土地承包了之后,他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别人经营。但是土地经营权无论怎么流转,承包权属于农民家庭这一条不能改变。所以我说这个问题要清晰。总书记农村工作会上又专门讲,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这是一号文件中也提出来宅基地也要实行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但总书记话里大家看,中办通报也发过,总书记的讲话里讲,这三权分置的宅基地试验主要是在那些搞乡村旅游的地方。因为有很多地方的房子,说句实在话,白给你都没人去的,那么老远的地方去干什么?主要在那搞,同时他再三明确强调,让城镇居民到农村去买宅基地,盖房子,这个口子不能开,尤其是不能让有人到农村去圈地,盖豪宅、盖别墅、盖所谓私人会所,那会引起非常大的社会矛盾。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农民这个宅基地本质上是集体经济组织对本集体农民提供的一种住房保障制度,只有本基地的农民才可以申请使用本集体的土地来盖房子。那么我们现在的制度这个房子,你使用这块土地原则上是不收费或者收费很少的,同时是让你长期使用。那么这里有两个特点,就宅基地的使用权在本质上是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体现。第二,给农民分配的宅基地这样一种制度,本质上盖起的房子,就是一重保障,不是商品性住房。那么正是因为这个是城里人也不是说不能去利用农民的房,房子你可以租赁,你养生养老可以租赁,你办农家乐也可以租赁,你办这个民宿也可以租赁,但是你不要去想,你会占有农村一块宅基地盖房。我刚才讲到当初的农村改革,如果拿到现在来看,那也是石破天惊,把集体经营土地可以让承包到家庭,但出这么大的事,这么巨大的变化没有引起社会震荡,没有引起社会成员的不安,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守住了底线。而我们没有因此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我们没有因此去解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果你当时你敢桶这两条线,你看看社会会怎么样?到如今仍然是,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所有制不能改垮了,耕地不能改少了,粮食产能不能改弱了,农民的权利不能损害了,这个是必须坚持的。谢谢大家。
页:
[1]